首都师范大学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首都师范大学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

首都师范大学创建于1954年,是北京市重点综合性师范大学,拥有海淀、良乡、通州三校区。学校前身为北京师范学院,1992年更现名,2017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等学科实力突出。现有17个一级学科博士点,设心理学国家重点学科及多个教育部、北京市科研平台,在量子信息、文化遗产等领域成果显著。推行“师范+专业”双轨培养,与全球40国200余所高校合作,2022年设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深度参与京津冀基础教育协同创新,未来聚焦“智能+教育”学科群建设,致力打造世界一流师范大学。
80
首都医科大学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首都医科大学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首都医科大学始建于1960年,现由院士领衔的团队领导,拥有11个学院和22所高水平临床医学院,构建覆盖全科的临床教学网络。学校设8个国家重点学科、93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临床医学等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师资队伍含7位院士及3000余高级职称专家,近五年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1项。科研体系包含5个国家医学中心和54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科研经费超31亿元,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0项。全日制在校生1.5万人,研究生占比近半,与全球50多所院校开展合作。学校以"双一流"建设为目标,深度参与健康中国战略,致力于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研究型医科大学。
1190
北京中医药大学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北京中医药大学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北京中医药大学创建于1956年,是国家首批中医药高等教育机构,先后入选“211工程”“双一流”建设序列,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中药学三大核心学科稳居国内顶尖。学校构建本硕博全阶段培养体系,拥有16个本科专业、42个博士点及52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师资队伍含院士、国医大师等高端人才。国际化成果显著,开创首个海外中医学位项目,建立德国魁茨汀中医医院等海外实体,俄罗斯中医中心纳入当地医保体系。直属4家三甲医院年服务患者超千万,重点专科覆盖广泛。校园多校区协同发展,在校生近1.6万人,中医执业考试通过率连续十年领先全国30%。未来以“守正创新”为核心理念,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与国际化,致力建设全球高等教育标杆。
1700
北京师范大学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北京师范大学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北京师范大学肇始于1902年京师大学堂师范馆,1923年定名,是中国首所师范高等学府,融合多校底蕴,孕育出“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精神传承。学校构建北京、珠海双校区协同格局,总藏书超1587万册,覆盖文理学科与新兴交叉领域,教育学、心理学等12个学科入选“双一流”,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及教育部人文社科基地等高端平台。师资含两院院士7人,国家级人才近400人次,设立10个拔尖培养基地及书院制育人体系。深度参与国家教育战略,拓展全球200余所高校合作,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创新。规划至2035年建成全球领先的教师教育高地,赋能教育现代化。
1920
北京工商大学 Beij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北京工商大学 Beij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北京工商大学由原北京商学院、北京轻工业学院等校合并组建,现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北京市属重点高校。学校拥有4大学部、10个学院,7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62个本科专业,其中应用经济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入选北京市"高精尖"学科。建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24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在食品添加剂安全、商贸流通等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技术转化创造经济效益超20亿元。实施"一校两区"布局,良乡主校区扩建工程持续推进。学校以"商科领航、工科突破"为发展战略,深化产教融合,与30余家世界500强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人才,致力于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建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
2120
北京交通大学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北京交通大学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北京交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211工程”和“双一流”建设高校,源于1896年创立的中国首个铁路管理教育机构。学校构建北京主校区、威海国际校区及雄安、黄骅等科研基地组成的“一校多区”创新网络,学科以智能交通为引领,交通运输工程连续6年蝉联世界第一,15个学科进入全球学术前列,8个学科跻身ESI全球前1%。拥有4位两院院士领衔的顶尖师资,建有9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年科研经费超18亿元。推行本研贯通培养模式,詹天佑学院本科深造率达70%,47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深度参与青藏铁路等国家工程,主导成立可持续交通全球大学联盟,覆盖52国273所高校。正加速建设雄安校区,力争2030年建成全球智慧交通创新高地。
1730
北京工业大学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北京工业大学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北京工业大学是北京市属“双一流”高校,始建于1960年,以工科为核心,多学科协调发展。学校拥有3个国家重点学科,工程学等11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工程学前1‰),建有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及多个国家级科研平台。现有教职工3300余人,含6位中国工程院院士,高级职称教师占比65%。在校生2.6万余人,毕业生就业率居市属高校前列。学校与全球50余国高校合作,设立4个国际科研平台。未来将聚焦智能科技、绿色能源等领域,深化“双一流”建设,力争2035年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研究型大学,服务首都“四个中心”战略。(170字)
1770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Beihang University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Beihang University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是新中国首批航空航天特色高校,1952年由多校航空学科资源整合成立,现为工信部直属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形成"一校三区"办学格局。学校在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领域全球领先,拥有8个"双一流"学科、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学跻身ESI全球前万分之一,累计获15项国家科技一等奖。师资队伍中87%教师拥有博士学位,包含555名国家级人才,创新"四强"培养模式,理工类生源稳居全国前1‰。深度参与C919大飞机、北斗导航等国家重大工程,建成中法工程师学院等国际平台,与200余所国际机构合作。校园文化以"空天报国"为核心,师生满意度达4.5/5,持续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
1150
北京理工大学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北京理工大学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北京理工大学是中国共产党1940年在延安创办的首所理工院校,现为工信部直属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拥有中关村等三大校区。学校构建"三位一体"育人体系,开设协和医班等特色项目,获13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学生团队多次问鼎国际赛事。作为国防科技创新重镇,年度科研经费超70亿元,连续三年摘得国家科技奖一等奖,深度参与天宫空间站等国家重大工程。学校形成兵器科学等优势学科群,工程学进入ESI全球前万分之一,拥有11个国家重点学科。师资队伍中战略科学家超40人,2024年32人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国际合作覆盖78国,建设中俄合办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锚定2030年建成世界顶尖大学目标,重点攻关智能无人系统、碳中和等前沿领域,持续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1820
北京科技大学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北京科技大学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北京科技大学肇始于1895年北洋西学学堂矿冶学科,1952年由六校矿冶系科组建为新中国首所钢铁高等学府,1988年更现名。学校以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等4个世界一流学科为引领,建成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及材料服役安全大科学装置,获国家科技奖185项,在电弧炉复合吹炼等关键技术实现突破。作为"钢铁摇篮",培养31万人才,校友涵盖47位院士及冶金行业90%央企负责人。现有两院院士领衔的师资团队,127人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新时代聚焦碳中和、生物农业等前沿领域,深化产教融合与国际合作,致力培育创新型人才,服务制造强国战略。
1960
北方工业大学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北方工业大学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北方工业大学始建于1946年,是以工科为特色的多科性大学,现由北京市管理,构建了覆盖理学、工学等七大学科的教育体系。校园占地452亩,获评“北京高校十佳美丽校园”等称号,智慧化与生态化建设成效显著。学校形成本硕博全链条培养体系,在校生16878人,就业率稳定在96%,13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点,工程学进入ESI全球前1%。科研聚焦智能交通、节能环保等领域,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8项,建有1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师资队伍中博士占比65.2%,拥有国家级人才14人。学校深度参与首都重大战略,党建成果获教育部示范项目认定,正加快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
1820
北京服装学院 Beijing Institute of Fashion Technology

北京服装学院 Beijing Institute of Fashion Technology

北京服装学院创建于1959年,历经两次更名后于2019年转型为艺术院校,现为北京市高水平特色型大学。学校构建"艺工双擎"学科体系,设计学稳居全国前7%,拥有14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首创"工作室+项目制"教学模式,孵化多个国际设计师品牌。依托12个国家级科研平台,研发冬奥竞技服助力斩获12金,获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在智能纤维、文物修复等领域成果显著。深度参与航天装备、国庆庆典等国家工程,制定3项国际标准,QS艺术设计学科中国内地第8。未来聚焦智能服装、生物基材料产业化,计划建成国家级时尚产业创新中心,引领全球时尚创新链。
1450
北京邮电大学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北京邮电大学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北京邮电大学创建于1955年,是新中国首所邮电高等学府,现为教育部与工信部共建的"双一流"高校。学校以信息科技为特色,拥有信息与通信工程(A+)、计算机科学与技术(A)等优势学科,建有3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11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在6G通信、星地协同计算等领域形成突破。创新构建"元班"拔尖人才与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毕业生年均深造率超65%,近五年为信息通信业输送2.3万人才。师资队伍中98%教师具博士硕士学位,国家级人才达56人。深度参与全球200余所高校合作,主导亚太电信组织实验室。规划2035年实现50项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建设世界一流信息科技研究型大学,支撑网络强国战略实施。
1640
北京印刷学院 Beijing Institute of Graphic Communication

北京印刷学院 Beijing Institute of Graphic Communication

北京印刷学院创建于1958年,是北京市与国家新闻出版署共建高校,2024年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形成本硕博全链条培养体系。学校聚焦出版传媒全产业链,设有出版与传播、印刷与包装、设计与艺术三大特色学科群,拥有8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和国内首个出版学博士点。依托14个省部级科研平台,主导制定印刷领域首个国际标准,研发智能包装等关键技术,服务北京冬奥会等国家重大需求。师资含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2人,实施"出版+"复合型培养模式,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超95%。作为"一带一路"人才培养基地,与30余国开展合作,建有中国印刷博物馆,规划建设智能印刷技术攻关与数字内容创意研究院,持续助力文化强国建设。
1940
北京建筑大学 Beijing Univers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北京建筑大学 Beijing Univers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北京建筑大学立足首都,形成西城、大兴双校区协同发展格局,教学设施总面积49万平方米,拥有国际领先的多功能振动台阵实验系统及119万册实体藏书。学科建设以工为主,建筑学等3学科入选北京市高精尖学科,70%本科专业获省部级一流认证,工程学进入ESI全球前1%。师资团队含院士及国家级人才,建成3级科研平台体系,近五年获16项国家科技奖。深度参与北京大兴机场、冬奥场馆等重大工程,发起"一带一路"建筑类大学国际联盟。毕业生就业率连续15年超95%,培养出李瑞环、马岩松等领军人才。面向2035年,锚定建设高水平特色型大学目标,聚焦智能建造、城市安全等领域创新突破,服务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
1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