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央民族大学(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学校概况
中央民族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坐落于北京市海淀区。学校成立于1951年,前身为中央民族学院,1993年更名为中央民族大学。作为中国唯一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民族类院校,其以服务国家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培养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为使命,被誉为”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的最高学府”。
历史沿革
- 1951年:中央民族学院正式成立,首任院长由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担任。
- 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等机构的民族学相关专业并入。
- 1978年:成为首批恢复研究生教育的高校之一。
- 1999年:入选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
- 2017年:跻身”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民族学学科入选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 2022年:在第二轮”双一流”评选中,民族学继续保留一流学科地位。
学科建设与学术特色
学科体系
学校构建了以民族学为核心,文、史、哲、经、法、理、工、管、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体系。现有27个学院,覆盖67个本科专业,其中:
– 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民族学、社会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等18个
– 北京市重点学科:宗教学、生态学、艺术学等9个
科研平台
-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
- 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民族医药创新中心
-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民族文化传播实验中心
学术成就
在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领域保持国内领先地位,近五年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3项,发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报告》等标志性成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完成56个民族传统技艺数字化工程,建立全球最大的少数民族语音数据库。
校园文化
多元交融的校园生态
在校生规模约1.8万人,涵盖中国所有56个民族,少数民族学生比例超过60%。每年举办民族文化节,设置民族服饰展演、传统美食体验、非遗技艺工作坊等特色活动。校园内建有民族博物馆,馆藏3万余件民族文物,包括清代蒙古王爷服饰、藏族唐卡珍品等国家一级文物。
特色教育项目
- 民族语种教育:开设蒙古语、藏语、维吾尔语等28种少数民族语言课程
- 知行计划:组织学生赴民族地区开展田野调查与社会实践
- 大师工作坊:邀请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驻校授课
国际交流与合作
全球伙伴网络
与46个国家和地区的207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包括:
– 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学社
– 英国剑桥大学人类学系
– 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东方学院
特色国际合作项目
- “一带一路”民族研究智库联盟:联合中亚、东南亚高校开展跨境民族研究
- 国际萨满文化研究中心:与北欧、西伯利亚地区学术机构共建
- 海外民族志工作坊:每年选派师生赴非洲、拉美进行田野考察
校园设施
现代化教学资源
- 海淀校区:占地40万平方米,融合传统民族建筑风格与现代设计
- 丰台校区:2021年投入使用的新校区,配备智能教室系统和VR民族文化遗产实验室
- 图书馆特色馆藏:拥有1949年前少数民族文献2.3万册,独家收藏清代西南土司档案
生活服务设施
- 民族餐饮中心:设有八大菜系窗口和清真食堂
- 多功能体育中心:包含板鞋竞速、押加(藏族传统体育)等民族体育训练场地
社会贡献
政策智库功能
作为国家民委直属高校,年均提交政策咨询报告200余份,参与《民族区域自治法》修订等重大立法工作。2020年以来,承担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监测评估国家项目,建立覆盖832个脱贫县的数据库。
文化传播使命
- 创编《中华民族全家福》大型歌舞剧,全球巡演56场
- 研发”民族语言智能翻译系统”,覆盖15种跨境民族语言
- 出版《中国少数民族古籍总目提要》,收录古籍12万种
知名校友
- 才旦卓玛(藏族歌唱家)
- 艾克拜尔·米吉提(哈萨克族作家,中国作协副主席)
- 韦钰(壮族,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 杨晶(蒙古族,原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
发展愿景
根据《中央民族大学2035行动计划》,学校将着力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推进”数字人文与民族交融”交叉学科创新平台,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民族研究高地。在人才培养方面,实施”石榴籽计划”,深化跨民族联合培养机制,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持续输送高素质人才。
数据统计
数据评估
关于中央民族大学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特别声明
本站普罗塔教育导航提供的中央民族大学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都来源于网络,不保证外部链接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同时,对于该外部链接的指向,不由普罗塔教育导航实际控制,在2025年4月18日 下午4:33收录时,该网页上的内容,都属于合规合法,后期网页的内容如出现违规,可以直接联系网站管理员进行删除,普罗塔教育导航不承担任何责任。
相关导航

北京电影学院(BFA)创立于1950年,是中国顶尖电影高等学府,主校区位于北京海淀,怀柔设新校区,总面积超30万平方米。学院下设导演、表演、摄影等15个院系,覆盖电影全产业链教育,首创“理论+实践+产业”三位一体模式,联合中影等企业推动学生参与院线制作。其与南加州大学、法国卢米埃尔学院等50余所院校合作,主办《北京电影学院学报》及“一带一路”电影教育联盟。张艺谋、陈凯歌、赵婷等校友作品斩获戛纳、奥斯卡等120余项国际大奖,主导中国60%以上院线电影。未来规划聚焦虚拟制片、8K修复经典影片及建设全球人才枢纽,以科技赋能艺术,推动中国电影国际化发展。

北京科技大学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北京科技大学肇始于1895年北洋西学学堂矿冶学科,1952年由六校矿冶系科组建为新中国首所钢铁高等学府,1988年更现名。学校以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等4个世界一流学科为引领,建成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及材料服役安全大科学装置,获国家科技奖185项,在电弧炉复合吹炼等关键技术实现突破。作为"钢铁摇篮",培养31万人才,校友涵盖47位院士及冶金行业90%央企负责人。现有两院院士领衔的师资团队,127人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新时代聚焦碳中和、生物农业等前沿领域,深化产教融合与国际合作,致力培育创新型人才,服务制造强国战略。

北京大学 Peking University
北京大学创办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现代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承袭古代太学传统,开创现代高等教育先河。作为新文化运动中心与五四运动策源地,北大孕育了马克思主义传播和民主科学思想,蔡元培倡导“兼容并包”理念,汇聚陈独秀、鲁迅等名家。抗战时期与清华、南开合组西南联大,培养大批救国人才。1952年院系调整后形成文理学科优势,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12位出自北大。2000年合并北京医科大学,强化医工交叉。现拥有4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34个重点实验室,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A类高校。学校以“立德树人、服务国家”为使命,致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在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等领域持续引领时代发展。

北京印刷学院 Beijing Institute of Graphic Communication
北京印刷学院创建于1958年,是北京市与国家新闻出版署共建高校,2024年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形成本硕博全链条培养体系。学校聚焦出版传媒全产业链,设有出版与传播、印刷与包装、设计与艺术三大特色学科群,拥有8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和国内首个出版学博士点。依托14个省部级科研平台,主导制定印刷领域首个国际标准,研发智能包装等关键技术,服务北京冬奥会等国家重大需求。师资含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2人,实施"出版+"复合型培养模式,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超95%。作为"一带一路"人才培养基地,与30余国开展合作,建有中国印刷博物馆,规划建设智能印刷技术攻关与数字内容创意研究院,持续助力文化强国建设。

北京工业大学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北京工业大学是北京市属“双一流”高校,始建于1960年,以工科为核心,多学科协调发展。学校拥有3个国家重点学科,工程学等11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工程学前1‰),建有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及多个国家级科研平台。现有教职工3300余人,含6位中国工程院院士,高级职称教师占比65%。在校生2.6万余人,毕业生就业率居市属高校前列。学校与全球50余国高校合作,设立4个国际科研平台。未来将聚焦智能科技、绿色能源等领域,深化“双一流”建设,力争2035年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研究型大学,服务首都“四个中心”战略。(170字)

中国人民大学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中国人民大学诞生于1937年延安陕北公学,历经华北联大等阶段,成为新中国首所综合性大学,获党和国家领导人30余次视察指导。学科实力卓著,9个A+学科领跑人文社科,马克思主义理论、法学、新闻传播学稳居全国顶尖,构建理论创新、基础学科、交叉学科"三位一体"布局。87年来培养37万英才,诞生新中国首位法学博士,参与起草《民法典》等50余部法律,拥有国家高端智库及全球TOP50研究机构。与61国306所名校合作,首创国际学位项目,师生比1:7精细化培养,本科生深造率78%。通州、中关村双校区协同发展,以"复兴栋梁、强国先锋"为目标,全面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新中央美术学院 Central Academy of Fine Arts
中央美术学院(CAFA)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奠基性高等学府,始于1918年国立北京美术学校,1949年由多所院校合并组建,毛泽东亲笔题写校名。作为教育部直属高校,下设造型、设计、建筑等8个二级学院,拥有艺术学理论、美术学、设计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推行工作室制与项目制教学,培育青年艺术家参与国际展览。校区涵盖北京望京、燕郊及规划中的上海校区,图书馆藏80万册,美术馆年参观量超50万人次。与皇家艺术学院等50余所国际院校合作,师生获红点至尊奖、MoMA收藏等荣誉。徐悲鸿、刘小东等校友影响深远,学院主导“艺术乡建”计划,并探索数字艺术与元宇宙前沿。未来以“2035全球艺术创新计划”为目标,推动科技与艺术交叉学科发展。

北京化工大学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
北京化工大学创建于1958年,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入选“211工程”和“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学校以理工为基,设有18个院系,全日制在校生超2.5万人,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序列,10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前1‰)。拥有专任教师2700余人,含院士8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59人次,建有4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024年科研经费达13亿元,累计获国家科技奖33项。教学方面获国家级成果奖19项,5个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与63国170所高校开展合作,设立孔子学院及国际联合实验室。学校实施“四大战略”,力争2035年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研究型大学,服务教育强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