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东北大学(東北大学)
学校概况
日本东北大学(英文:Tohoku University),简称东北大,是日本顶尖的国立综合性大学之一。主校区位于日本东北地方最大都市——仙台市。作为日本第三所帝国大学,东北大学以“研究第一主义”和“门户开放”为办学理念,致力于推动学术创新与社会贡献。学校在自然科学、工程、医学等领域享有全球声誉,2024年QS世界大学排名位列第113位,日本国内排名稳居前五。
历史沿革
东北大学的历史可追溯至1736年成立的仙台藩藩校“明伦养贤堂”。1907年(明治40年),日本政府以仙台医科大学为基础,正式设立东北帝国大学,成为继东京帝国大学、京都帝国大学后的第三所帝国大学。
– 1911年:设立理学部、工学部和农学部,逐步扩展学科体系。
– 1947年:二战后更名为东北大学,废除“帝国”称号。
– 2000年代:合并宫城教育大学、仙台医疗中心,强化教育与医学领域的综合实力。
学术实力
学科设置
东北大学下设10个学部和15个研究科,涵盖文、理、工、医、农等学科。其材料科学、量子物理学、环境工程和生命医学等领域的研究处于世界前沿。
科研成就
- 诺贝尔奖:2002年,校友田中耕一因开发生物大分子质谱分析法获诺贝尔化学奖。
- 全球合作:主导国际联合研究项目如国际宇宙射线观测计划,与MIT、剑桥大学等建立深度合作。
- 专利数量:年均申请专利超500项,技术转化率居日本高校首位。
师生比例与规模
- 学生总数:17,860人(本科生11,073人,研究生6,787人)。
- 师生比例:1:5.2,注重小班化教学与个性化指导。
- 国际学生比例:8.2%,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际化程度领先日本国立大学。
国际交流
东北大学与全球50多个国家的400余所高校签订合作协议,提供双学位项目、短期交换及英语授课课程。
– 特色项目:
– Future Global Leadership Program:全英文授课,培养跨领域创新人才。
– SENDAI Winter Program:面向国际学生的短期文化学术交流计划。
– 奖学金支持:设立MEXT奖学金、校内特别助成金等,覆盖80%以上国际学生。
校园生活
设施与环境
- 主校区:仙台市青叶区,占地超2,600公顷,融合现代建筑与自然景观。
- 图书馆系统:藏书量超600万册,拥有日本最大的学术数据库之一。
- 科研设施:包括超导加速器实验室、灾害科学国际研究所等国家级平台。
学生支持
- 就业率:39%(2023年数据),受日本经济环境影响,但名企就职率(丰田、索尼、东芝等)达25%。
- 创业支持:设立Tohoku University Venture Partners,资助学生初创项目。
知名校友
- 田中耕一: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推动质谱技术革新。
- 鲁迅: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1904-1906年就读于东北大学医学部。
- 苏步青:中国著名数学家,曾任该校研究员。
- 藤野严九郎:鲁迅笔下的恩师,医学教育家。
未来展望
东北大学以“创造未来社会的全球卓越大学”为目标,计划在2030年前将国际学生比例提升至15%,并加大对人工智能、碳中和等前沿领域的投入。同时,学校将继续深化与产业界的合作,推动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解决全球性挑战提供“东北大方案”。
东北大学凭借其深厚的学术积淀、开放包容的校园文化和对社会责任的坚守,持续引领日本乃至全球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
数据统计
数据评估
关于东北大学(日本) Tohoku University特别声明
本站普罗塔学途导航提供的东北大学(日本) Tohoku University都来源于网络,不保证外部链接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同时,对于该外部链接的指向,不由普罗塔学途导航实际控制,在2025年4月4日 下午2:02收录时,该网页上的内容,都属于合规合法,后期网页的内容如出现违规,可以直接联系网站管理员进行删除,普罗塔学途导航不承担任何责任。
相关导航

日本大学创立于1889年,是日本规模最大的综合性私立大学,现有学生近7万人。学校以“自主创造”为校训,设16个学部及87个学科,法学部、医学部、建筑学科等专业享誉国内外,其中建筑学科培养了丹下健三等普利兹克奖得主。科研实力强劲,拥有3个国家级研究基地,累计授予博士学位超1.1万个。校园占地31平方公里,中央图书馆藏560万册古籍,富士演习场配备航天模拟实验室。与全球134所高校合作,医学部、齿学部就业率达100%,校友涵盖政界田中角荣、动画大师宫崎骏等。年均学费约120万日元,提供全额奖学金等资助。

新弘前大学 Hirosaki University
弘前大学是日本青森县弘前市的一所公立大学,创立于1876年,现有学生6927人,国际生占比1.7%。学校下设人文、教育、医学、理工、农学等6大学部及30余个研究科,以跨学科教育为特色,尤其医学部率先废除传统医局制度,推动科研创新。教学注重地域联动,开设苹果栽培、低温生物工程等特色课程,并与本地产业密切合作,就业率居地区前列。校园毗邻日本三大赏樱地弘前城,拥有尖端医疗设施和创业支持体系。未来计划聚焦环境科学、人工智能领域,扩大国际交流,目标2030年将国际生比例提升至10%,打造辐射全球的研究型大学。

新北海道大学 Hokkaido University
北海道大学是日本顶尖国立综合研究型大学,前身为1876年创立的日本首所学士学位授予机构——札幌农学校,主校区位于札幌市中心,占地6.6万公顷。该校科研实力位居日本前6,世界百强,2010年铃木章教授获诺贝尔化学奖。其农业与环境工程、兽医学(日本第一)、材料科学(全球前50)等学科优势显著,低温科学、抗震建筑研究独具地域特色。校园以“森林大学”著称,拥有克拉克博士雕像等历史地标及综合博物馆。国际化方面,与72国439所高校合作,国际生占比7.4%。本科生就业率31%(多数深造),研究生超60%,校友涵盖新渡户稻造等全球影响力人物,持续在气候变化、区域开发等领域贡献智库力量。

新东邦大学 Toho University
东邦大学是日本知名私立大学,创立于1925年,以医学教育为核心,致力于培养兼具专业能力与人文关怀的医疗人才。学校设有医学部(含医学科、看护学科)、药学部、理学部及医学、药学、理学三大研究生院,其中医学部配备先进模拟诊疗设施,药学部聚焦新药研发,理学部涵盖生物、环境科学等前沿领域。招生需完成12年教育并具备日语能力(如JLPT N2或EJU日语200分以上),学费因学部而异,医学部年费最高达280万日元。学校提供政府、民间及校内多元奖学金,包括特待生学费减免。毕业生就业率37.2%,依托临床实习网络与校友资源,主要活跃于医疗、科研领域。校园以国际化氛围、实践导向及环境科学创新为特色,持续为全球健康事业输送专业人才。

新信州大学 Shinshu University
信州大学是日本国立综合性大学,前身为1873年创立的松本医学院,1949年由六所院校合并成立。校本部位于长野县松本市,在校生约1.1万人,设有人文、教育、医学等8个学部,其中纤维学院为全球纤维科研中心,在高原医学、环境科学领域具有国际影响力。学校与40余国高校合作,提供全英文课程,2023年毕业生就业率达86%。五大校区覆盖松本、长野等地,学生可参与登山社等150余个社团。该校以推动乡村振兴、医疗创新闻名,校友包括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小林诚,未来计划加强环境科学与AI跨学科研究,目标2030年国际生比例增至5%。

新东京女子医科大学 Tokyo Women’s Medical University
东京女子医科大学(TWMU)是日本顶尖私立医科大学,创立于1900年,前身为东京女医学校,致力于培养女性医疗人才。学校设有医学部(6年制)和看护学部(4年制),仅限女性报考,提供从本科到博士的连贯教育体系,强调临床实践与跨学科研究。其附属医院网络包括心脏病中心(日本首例心脏移植机构)及脑神经中心,年接诊量超200万人次。国际生需满足日语N1/N2及英语成绩要求,可申请多种奖学金。2022年全球排名日本私立医科第3,科研合作涵盖哈佛、剑桥等机构。毕业生就业率40.7%(含深造),85%进入顶尖医疗机构,知名校友包括创始人吉冈弥生及诺奖提名者中村桂子。学校以百年积淀、国际化平台与创新医学教育成为亚洲医学留学优选。

新筑波大学 University of Tsukuba
筑波大学是日本国立综合研究型大学,1973年由东京教育大学改制而成,以“开放型大学”理念引领教育改革。主校区位于茨城县筑波科学城,毗邻300余家国家级研究机构,东京校区保留历史文脉。该校首创跨学科“学群·学类制”,设立9大学群与23学类,国际学生占比11.5%,与52国436所高校合作,提供全英文授课项目及双学位计划。科研实力强劲,年均经费超300亿日元,拥有诺贝尔奖关联研究团队及70余个国家级研究中心,量子计算、人工智能、生物医学等专业享誉亚洲。毕业生就业率77.4%,产学合作成果转化率达28%,位居日本国立大学前列。校园占地258公顷,配备超级计算机等尖端设施,致力203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数据截至2023年)

新九州大学 Kyushu University
九州大学是日本原七所帝国大学之一,创立于1911年,位于福冈县,以“开拓知识疆界,贡献人类社会”为使命。作为日本顶尖综合性国立大学,其QS世界排名稳居全球前200强,材料科学、能源工程、生命医学等领域享誉国际。学校拥有18个研究生院和11个本科生院,师生比例1:5.7,提供高质量小班教学。国际学生占比9.6%,与全球300多所高校合作,推动双学位和联合研究。优势学科包括制药工程(日本前三)、经济学(政策研究权威)及机器人技术,毕业生就业率37%,主要就职于丰田、索尼等名企及科研机构。未来计划强化数字化转型与碳中和研究,目标2030年跻身全球百强,打造“亚洲学术枢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