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州工业大学
学校概况
九州工业大学(英文名:Kyu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简称九工大)是日本著名的国立大学,创立于1909年,1949年正式升格为大学。作为日本九州地区理工科教育的核心机构,该校以培养高水平的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在机电、土木、信息工程等领域享有盛誉。学校致力于推动教育研究的高度化与国际化,目标是成为亚太地区知识与技术创新的重要枢纽。
历史沿革
九州工业大学的前身是明治专门学校,初期以培养工业技术人才为使命。1949年日本学制改革后,正式更名为九州工业大学,并逐步发展成为涵盖工学、信息工学、环境社会设计等多学科的综合型国立大学。2016年,该校入选日本文部科学省“超级全球化大学创建支援计划”,进一步强化了国际化教育体系。
学术架构
学部与大学院
- 工学部:涵盖机械智能工学、电气电子工学、应用化学等传统优势学科。
- 信息工学部:聚焦人工智能、数据科学、网络系统等前沿领域。
- 生命体工学研究科:跨学科融合生物技术与工程学,开展创新性研究。
- 环境社会设计研究科:关注可持续发展,培养解决环境与社会问题的复合型人才。
研究机构
学校设有多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包括先端材料开发研究中心、机器人创新研究中心,以及与产业界合作的产学连携研究基地,推动科研成果向实际应用转化。
学生与师资
学生规模
- 学生总数:5,755人
- 本科生:4,144人
- 研究生:1,611人(含博士课程)
- 国际学生比例:4.3%,来自全球30余个国家,以亚洲和欧洲留学生为主。
师生比例
- 师生比:1:12.3,注重小班化教学与个性化指导,保障教学质量。
教育特色
实践导向培养
九工大以“实践工学”为核心理念,所有学部均设置企业实习必修课程,与丰田、松下、三菱重工等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学生毕业前平均参与2-3个实际项目。
国际化战略
- 开设全英文授课的国际工学课程(Global Engineering Program),吸引海外优秀生源。
- 与全球70余所大学签订交换协议,包括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等顶尖学府。
就业支持
- 就业率连续十年稳定在90%以上,位列日本国立大学前列。
- 设立“职业发展中心”,提供一对一就业咨询、行业讲座及企业联合招聘会,主要就业领域涵盖制造业、信息技术、基建工程等。
校园与设施
校区分布
- 户畑校区(北九州市):主校区,集中工学部与行政设施。
- 饭冢校区(福冈县):以信息工学部为核心,配备超级计算机中心。
- 若松校区:专攻社会环境设计,拥有生态模拟实验室。
科研资源
- 图书馆藏书量:逾85万册,含大量工程类外文期刊与专利数据库。
- 创新工坊:面向学生开放的3D打印、机器人组装实践空间。
社会贡献与荣誉
- 专利数量:年均申请专利150项以上,在日本国立大学中排名前五。
- 社会合作:主导九州地区智能城市建设项目,参与福冈市防灾系统开发。
- 知名校友:包括索尼前首席工程师山田隆、诺贝尔化学奖提名者小林淳一。
地理位置与交通
学校主校区位于福冈县北九州市,该市是日本四大工业地带之一,交通便利,距福冈国际机场仅50分钟车程。周边聚集了众多跨国企业研发中心,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习与就业机会。
九州工业大学凭借其扎实的工学教育、紧密的产学连携和全球化视野,持续为日本乃至全球输送顶尖工程技术人才,是理工科学生追求学术卓越的理想选择。
数据统计
数据评估
关于九州工业大学 Kyu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特别声明
本站普罗塔学途导航提供的九州工业大学 Kyus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都来源于网络,不保证外部链接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同时,对于该外部链接的指向,不由普罗塔学途导航实际控制,在2025年4月4日 下午3:12收录时,该网页上的内容,都属于合规合法,后期网页的内容如出现违规,可以直接联系网站管理员进行删除,普罗塔学途导航不承担任何责任。
相关导航

九州大学是日本原七所帝国大学之一,创立于1911年,位于福冈县,以“开拓知识疆界,贡献人类社会”为使命。作为日本顶尖综合性国立大学,其QS世界排名稳居全球前200强,材料科学、能源工程、生命医学等领域享誉国际。学校拥有18个研究生院和11个本科生院,师生比例1:5.7,提供高质量小班教学。国际学生占比9.6%,与全球300多所高校合作,推动双学位和联合研究。优势学科包括制药工程(日本前三)、经济学(政策研究权威)及机器人技术,毕业生就业率37%,主要就职于丰田、索尼等名企及科研机构。未来计划强化数字化转型与碳中和研究,目标2030年跻身全球百强,打造“亚洲学术枢纽”。

新金泽大学 Kanazawa University
金泽大学是日本北陆地区顶尖国立综合性大学,前身可追溯至1862年,1949年正式建校。作为曾拟建的第八所帝国大学,其科研实力雄厚,QS世界排名稳居全球前500强,医学、理工科及人文社科领域尤为突出。学校拥有10个学部和7个大学院,师生比1:9保障精细化教学,跨学科研究聚焦能源、老龄化等全球议题,与丰田、东芝等企业深度合作。现有学生超万人,国际生占比3.8%,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超89%,索尼、日立等名企广泛吸纳人才。优势学科涵盖纳米材料、5G通信、国际法等领域,与全球200余所高校开展合作。校园融合传统与现代,未来计划将国际生比例提升至10%,并拓展海洋资源开发等前沿学科,致力成为亚太科研创新枢纽。

新福冈大学 Fukuoka University
福冈大学是日本九州地区规模最大的私立综合性大学之一,创立于1934年,位于福冈市,现有学生逾2万人。学校设10个学部及多个研究生院,涵盖人文、法学、经济、理工、医学等学科,其中医学部与工学部在九州地区享有盛誉,药学部研究成果屡获国家级奖项。校园设施现代化,拥有附属医院及国际交流中心,与全球30余国高校开展合作,提供丰富的交换生与学术项目。科研聚焦环境科学、医学创新及人工智能,并与地方政府、企业联合推动区域发展。2023年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15.6%,主要进入制造、医疗、信息技术等领域。该校以“扎根地域,面向世界”为理念,位列日本私立大学前50强,培养了大量政商界精英与学术人才。

新香川大学 Kagawa University
香川大学是日本四国地区著名国立大学,位于高松市,中国教育部认证,2023年毕业生就业率达86%。设教育、法、经济、医学、工学和农学6大学部,研究生院含医学博士及工科硕士课程。留学年均总费用约8-10万元人民币,本科年学费53万日元,可申请文部科学省奖学金及50%学费减免。理工科接受日语N3+英语成绩申请,文科需N2。合法打工每周28小时,月收入可覆盖基础生活开支。学校以高性价比(国立学费为私立1/3)、中小企业实习资源丰富及提供宿舍为特色,适合工薪家庭及半工半读学生。申请需提交EJU成绩及研究计划书,建议通过语言学校过渡强化日语。

新产业医科大学 University of Occup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Health, Japan
产业医科大学是日本一所以职业健康为核心的私立大学,创立于1977年,主校区位于福冈县北九州市,获中国教育部认证。学校以培养产业医师及职业健康管理人才为使命,开设医学院(6年制医学科)与产业保健学院(护理学、环境安全管理等专业),研究生院聚焦职业病机制、环境毒理学等四大研究领域。校内设有产业医学研究中心及附属医院,推动科研与临床实践结合,并与国际组织合作促进全球职业健康标准。毕业生就业率30.9%,多进入医疗机构、企业健康部门或深造。未来目标包括提升日本医学排名、强化区域医疗影响力及扩大国际合作,持续为职业健康领域输送专业人才。

新东京农工大学 Tokyo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and Technology
东京农工大学作为日本国立特色院校,以农工融合为优势,农学部畜牧学研究实力突出,就业率达76.8%。针对双非院校畜牧学专业学生,建议以GPA 4.26/5(约85.2分)为基础,结合省级科研项目经历,两年内冲刺日语N1及托福80+/托业750+,强化数据分析与实验技能。重点匹配动物资源科学科教授课题,通过预科“研究生”或语言学校过渡,提前接触实验室。申请需注重研究计划书与教授套磁,同步申请JASSO等奖学金,并关注日本学术文化适应。规划上分阶段突破语言与学术关卡,大四完成预科或语言学校申请,以“高成绩+科研产出+精准匹配”策略提升录取成功率。

新弘前大学 Hirosaki University
弘前大学是日本青森县弘前市的一所公立大学,创立于1876年,现有学生6927人,国际生占比1.7%。学校下设人文、教育、医学、理工、农学等6大学部及30余个研究科,以跨学科教育为特色,尤其医学部率先废除传统医局制度,推动科研创新。教学注重地域联动,开设苹果栽培、低温生物工程等特色课程,并与本地产业密切合作,就业率居地区前列。校园毗邻日本三大赏樱地弘前城,拥有尖端医疗设施和创业支持体系。未来计划聚焦环境科学、人工智能领域,扩大国际交流,目标2030年将国际生比例提升至10%,打造辐射全球的研究型大学。

新东北大学(日本) Tohoku University
日本东北大学是日本顶尖国立综合大学,主校区位于仙台市,2024年QS世界排名第113位。其前身为1736年藩校,1907年建为东北帝国大学,2000年代合并多校强化实力。学校以“研究第一”和“开放”为核心理念,下设10学部15研究科,材料科学、量子物理等领域全球领先,2002年校友田中耕一获诺贝尔化学奖。师生比1:5.2,国际生占比8.2%,与50国400余高校合作,提供全英文项目及奖学金。知名校友包括鲁迅、数学家苏步青。学校计划2030年将国际生比例提升至15%,聚焦人工智能、碳中和等前沿领域,推动产学研融合,致力成为解决全球挑战的领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