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工业大学发展全景
办学定位与历史沿革
北京工业大学(简称BJUT)成立于1960年,是北京市属重点支持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高校。作为首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成员,该校以工科为核心,构建了覆盖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等九大学科领域的人才培养体系。在六十余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先后于1981年获批硕士授予权、1985年获得博士授予资格,并于1996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序列。2017年,学校跻身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行列,并在2022年通过首轮评估,持续入选第二轮建设名单。
学科实力与科研创新
学科建设是BJUT发展的核心驱动力。目前,学校拥有3个国家重点学科、21个北京市重点学科及18个市级重点建设学科。在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10个学科进入全球前500强;工程学、材料科学、计算机科学等11个学科稳居ESI全球前1%,其中工程学更是迈入全球前1‰的顶尖行列。
学校构建了完善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设有2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3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以及覆盖34个学科的研究生培养方向。在科研平台方面,拥有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和4个“111计划”引智基地,同时建有省部级科研平台45个,形成覆盖基础研究与应用转化的创新网络。
校区布局与教育资源
BJUT采取“一核多区”的空间布局,主校区坐落于北京市朝阳区平乐园,占地面积达96万平方米。此外,学校在中蓝、管庄等地设有6个分校区,形成教学、科研、国际交流的复合型功能网络。校园内配备现代化教学设施,包括智能实验室、交叉学科研究中心及产学研合作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与创新的优质环境。
师资力量与人才战略
学校汇聚了高水平师资队伍,教职工总数超3300人,其中专任教师2228人,高级职称教师占比达65%。人才队伍中包含6位中国工程院院士、1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及多位国际院士。国家级领军人才与卓越学者群体不断壮大,包括44位“国家杰青”获得者、35位“优青”入选者,以及197位北京市特聘专家。国际师资队伍涵盖10个国家的87名教师,推动教学与研究的全球化视野。
人才培养与社会贡献
BJUT现有在校生2.6万余人,其中全日制研究生1.1万人,本科生1.3万人。学校构建了“本-硕-博”贯通式培养体系,并与企业共建21个专业学位硕士点、5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建校以来,累计输送19万名毕业生,在智能制造、城市建设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居北京市属高校前列。
国际交流与协同发展
学校与全球50余个国家的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年均招收近300名留学生。通过联合培养、学术互访等模式,推动师生参与国际科研项目。特别在环境科学、人工智能等领域,与海外知名实验室共建4个国际合作平台,产出多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未来规划与发展愿景
面向“十四五”,BJUT将持续深化“双一流”建设,聚焦智能科技、绿色能源等前沿领域,打造国家级创新策源地。学校秉承“不息为体、日新为道”的校训,以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建设为导向,推进学科交叉融合与科技成果转化,力争在2035年前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研究型大学,为高等教育强国战略提供支撑。
(注:以上内容基于公开信息整合,数据统计截至2023年)
数据统计
数据评估
关于北京工业大学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特别声明
本站普罗塔学途导航提供的北京工业大学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都来源于网络,不保证外部链接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同时,对于该外部链接的指向,不由普罗塔学途导航实际控制,在2025年4月4日 下午10:46收录时,该网页上的内容,都属于合规合法,后期网页的内容如出现违规,可以直接联系网站管理员进行删除,普罗塔学途导航不承担任何责任。
相关导航

清华大学创建于1911年,历经西南联大时期、工科转型等阶段,已发展为教育部双一流A类高校。学科布局覆盖11大门类,在核能、计算机、环境工程领域国际领先,拥有13个国家重大科技设施及年均80亿元科研经费。推行"三位一体"教育理念,设立苏世民书院培养全球领导者,X-Lab平台孵化出15家估值超百亿的科技企业。QS排名稳居亚洲前三,工程学科全球前十,雇主评价达99.2分。校园融合古典建筑与现代设施,传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精神。深度参与北斗导航、新冠疫苗等国家战略项目,牵头组建智能制造联盟,未来将聚焦量子信息、碳中和等前沿领域攻关,服务"中国制造2025"与一带一路建设。

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Beihang University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是新中国首批航空航天特色高校,1952年由多校航空学科资源整合成立,现为工信部直属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形成"一校三区"办学格局。学校在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领域全球领先,拥有8个"双一流"学科、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学跻身ESI全球前万分之一,累计获15项国家科技一等奖。师资队伍中87%教师拥有博士学位,包含555名国家级人才,创新"四强"培养模式,理工类生源稳居全国前1‰。深度参与C919大飞机、北斗导航等国家重大工程,建成中法工程师学院等国际平台,与200余所国际机构合作。校园文化以"空天报国"为核心,师生满意度达4.5/5,持续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

新北京协和医学院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中国医学科学院(1956年)与北京协和医学院(1917年)自1957年实行院校一体化管理,构建了集科研、医疗、教育于一体的国家级医学体系。机构拥有21个直属研究所、6所顶尖专科医院及1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病原体研究、肿瘤疗法、器官移植等领域取得突破,主导完成脊髓灰质炎疫苗研发等重大成果。教育方面首创八年制医学精英培养模式,拥有24名院士及56名杰青组成的顶尖师资。其直属医院集群中,北京协和医院连续12年蝉联全国综合榜首,阜外医院年心血管手术量全球领先。学科建设涵盖7个教育部A类学科,并布局精准医学、AI辅助诊疗等前沿领域。通过34个国际平台及“一带一路”医学联盟深化全球合作,未来将聚焦国家医学创新基地、智能医疗系统建设,全力打造世界一流医学中心,支撑健康中国战略实施。

新北京农学院 Beijing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北京农学院始建于1956年,历经多次升级转型,现已成为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研究生教育为突破的都市农林特色高校。学校拥有1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和7个专业学位类别,园艺学、兽医学等学科入选北京高精尖学科及博士点培育项目,构建全产业链学科集群。师资队伍中高级职称占比62%,拥有国家级人才13人次,建有26个国家级与省部级科研平台,年均科研经费超亿元,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等成果百余项。学校深度服务首都发展,科技小院入选国家支持项目,乡村振兴案例两次获联合国全球减贫最佳实践,毕业生基层就业率达73%。未来将聚焦农业人工智能、生物育种等新兴领域,实施五大战略工程,建设高水平都市农林大学,助力首都高质量发展。

新北京服装学院 Beijing Institute of Fashion Technology
北京服装学院创建于1959年,历经两次更名后于2019年转型为艺术院校,现为北京市高水平特色型大学。学校构建"艺工双擎"学科体系,设计学稳居全国前7%,拥有14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首创"工作室+项目制"教学模式,孵化多个国际设计师品牌。依托12个国家级科研平台,研发冬奥竞技服助力斩获12金,获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在智能纤维、文物修复等领域成果显著。深度参与航天装备、国庆庆典等国家工程,制定3项国际标准,QS艺术设计学科中国内地第8。未来聚焦智能服装、生物基材料产业化,计划建成国家级时尚产业创新中心,引领全球时尚创新链。

新北方工业大学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北方工业大学始建于1946年,是以工科为特色的多科性大学,现由北京市管理,构建了覆盖理学、工学等七大学科的教育体系。校园占地452亩,获评“北京高校十佳美丽校园”等称号,智慧化与生态化建设成效显著。学校形成本硕博全链条培养体系,在校生16878人,就业率稳定在96%,13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点,工程学进入ESI全球前1%。科研聚焦智能交通、节能环保等领域,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8项,建有1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师资队伍中博士占比65.2%,拥有国家级人才14人。学校深度参与首都重大战略,党建成果获教育部示范项目认定,正加快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

新北京电子科技学院 Beijing Institute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
北京电子科技学院直属于中共中央办公厅,是我国密码保密与信息安全领域人才培养的核心基地,前身始于1947年,历经多次调整后于1993年定名。学院以“忠诚、笃学、严谨、守纪”为校训,构建本硕博贯通培养体系,拥有网络空间安全博士点及4个特色教学系部,聚焦量子密码、5G安全等前沿方向。师资队伍中87.9%具博士硕士学位,主导研发SM9算法等国家级成果。毕业生62%进入党政机要部门,校友涵盖30余位省部级干部及百余名五一奖章获得者。学院与日内瓦大学等共建实验室,2022年主办亚太密码学年会,正朝着建设世界一流密码学科的目标迈进,持续为国家网络安全输送政治过硬的专业人才。

新北京印刷学院 Beijing Institute of Graphic Communication
北京印刷学院创建于1958年,是北京市与国家新闻出版署共建高校,2024年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形成本硕博全链条培养体系。学校聚焦出版传媒全产业链,设有出版与传播、印刷与包装、设计与艺术三大特色学科群,拥有8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和国内首个出版学博士点。依托14个省部级科研平台,主导制定印刷领域首个国际标准,研发智能包装等关键技术,服务北京冬奥会等国家重大需求。师资含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2人,实施"出版+"复合型培养模式,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超95%。作为"一带一路"人才培养基地,与30余国开展合作,建有中国印刷博物馆,规划建设智能印刷技术攻关与数字内容创意研究院,持续助力文化强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