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发展概况
历史渊源与办学定位
作为新中国首批建立的航空航天特色高校,该校的诞生与20世纪中叶的国防需求紧密相连。在抗美援朝战争背景下,1952年通过整合清华、北洋等名校航空学科资源,正式成立北京航空学院。1988年升格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简称北航),现为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的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构建了”一校三区”办学格局,总占地面积达4000亩。
学科体系与科研实力
学校实施”顶尖工科、一流理科、精品文科、优势医工”的学科发展战略,形成覆盖10大学科门类的完整体系。特别在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领域保持全球领先地位,拥有:
– 8个”双一流”建设学科
– 3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
– 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 工程学进入ESI全球前万分之一
创新布局聚焦智能微纳、数字飞行器等前沿方向,建立175个特色学科方向。近年来在《自然》《科学》等顶级期刊持续产出重大成果,2004年后累计斩获15项国家科技一等奖,形成独特的科技创新”北航模式”。
师资建设与人才培养
实施”蓝天新时代人才计划”,构建多元化师资体系:
– 专任教师中87%拥有博士学位
– 两院院士领衔的555名国家级人才
– 49个国家级创新团队
创新”四强”培养模式(强情怀、强基础、强实践、强融通),建立本博贯通试验班、卓越工程师学院等特色项目。学生团队创下无人机续航世界纪录,在”挑战杯”竞赛中连续18届蝉联优胜杯,2023年理工类生源质量稳居全国前1‰。
国际协作与文化交流
构建全球化合作网络,与200余所国际机构建立伙伴关系,亮点包括:
– 中法工程师学院(被誉为国际合作典范)
– 杭州国际校园培养国际化人才
– 参与18个国际学术联盟
– 设立联合国附属空间科技教育中心
社会服务与创新贡献
深度融入国家战略,在多个领域实现突破:
– 参与C919大飞机等重大工程
– 建设国家实验室3个
– 开发北斗导航、空管系统等核心技术
– 创建航空领域首个国家级智库
校园建设与文化传承
构建”空天报国”精神育人体系,形成:
– 航空航天博物馆等文化地标
– “冯如杯”科技创新品牌(持续34届)
– 原创校园大师剧《罗阳》
– 新媒体矩阵传播影响力
发展愿景
面向新时代,学校着力推进”学科、平台、团队”三位一体建设,深化”人工智能+”教育变革,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在空天信息融合、医工交叉等领域培育战略科技力量,持续为强国建设贡献智慧方案。
(注:校园满意度数据显示,师生对校园环境的认可度达4.5/5,生活服务满意度4.1/5,体现办学条件的持续优化。)
数据统计
数据评估
关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Beihang University特别声明
本站普罗塔学途导航提供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Beihang University都来源于网络,不保证外部链接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同时,对于该外部链接的指向,不由普罗塔学途导航实际控制,在2025年4月4日 下午10:50收录时,该网页上的内容,都属于合规合法,后期网页的内容如出现违规,可以直接联系网站管理员进行删除,普罗塔学途导航不承担任何责任。
相关导航

北京电子科技学院直属于中共中央办公厅,是我国密码保密与信息安全领域人才培养的核心基地,前身始于1947年,历经多次调整后于1993年定名。学院以“忠诚、笃学、严谨、守纪”为校训,构建本硕博贯通培养体系,拥有网络空间安全博士点及4个特色教学系部,聚焦量子密码、5G安全等前沿方向。师资队伍中87.9%具博士硕士学位,主导研发SM9算法等国家级成果。毕业生62%进入党政机要部门,校友涵盖30余位省部级干部及百余名五一奖章获得者。学院与日内瓦大学等共建实验室,2022年主办亚太密码学年会,正朝着建设世界一流密码学科的目标迈进,持续为国家网络安全输送政治过硬的专业人才。

新清华大学 Tsinghua University
清华大学创建于1911年,历经西南联大时期、工科转型等阶段,已发展为教育部双一流A类高校。学科布局覆盖11大门类,在核能、计算机、环境工程领域国际领先,拥有13个国家重大科技设施及年均80亿元科研经费。推行"三位一体"教育理念,设立苏世民书院培养全球领导者,X-Lab平台孵化出15家估值超百亿的科技企业。QS排名稳居亚洲前三,工程学科全球前十,雇主评价达99.2分。校园融合古典建筑与现代设施,传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精神。深度参与北斗导航、新冠疫苗等国家战略项目,牵头组建智能制造联盟,未来将聚焦量子信息、碳中和等前沿领域攻关,服务"中国制造2025"与一带一路建设。

新北京邮电大学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北京邮电大学创建于1955年,是新中国首所邮电高等学府,现为教育部与工信部共建的"双一流"高校。学校以信息科技为特色,拥有信息与通信工程(A+)、计算机科学与技术(A)等优势学科,建有3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11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在6G通信、星地协同计算等领域形成突破。创新构建"元班"拔尖人才与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毕业生年均深造率超65%,近五年为信息通信业输送2.3万人才。师资队伍中98%教师具博士硕士学位,国家级人才达56人。深度参与全球200余所高校合作,主导亚太电信组织实验室。规划2035年实现50项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建设世界一流信息科技研究型大学,支撑网络强国战略实施。

新北京科技大学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北京科技大学肇始于1895年北洋西学学堂矿冶学科,1952年由六校矿冶系科组建为新中国首所钢铁高等学府,1988年更现名。学校以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等4个世界一流学科为引领,建成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及材料服役安全大科学装置,获国家科技奖185项,在电弧炉复合吹炼等关键技术实现突破。作为"钢铁摇篮",培养31万人才,校友涵盖47位院士及冶金行业90%央企负责人。现有两院院士领衔的师资团队,127人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新时代聚焦碳中和、生物农业等前沿领域,深化产教融合与国际合作,致力培育创新型人才,服务制造强国战略。

新北京建筑大学 Beijing Univers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北京建筑大学立足首都,形成西城、大兴双校区协同发展格局,教学设施总面积49万平方米,拥有国际领先的多功能振动台阵实验系统及119万册实体藏书。学科建设以工为主,建筑学等3学科入选北京市高精尖学科,70%本科专业获省部级一流认证,工程学进入ESI全球前1%。师资团队含院士及国家级人才,建成3级科研平台体系,近五年获16项国家科技奖。深度参与北京大兴机场、冬奥场馆等重大工程,发起"一带一路"建筑类大学国际联盟。毕业生就业率连续15年超95%,培养出李瑞环、马岩松等领军人才。面向2035年,锚定建设高水平特色型大学目标,聚焦智能建造、城市安全等领域创新突破,服务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

新北京工业大学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北京工业大学是北京市属“双一流”高校,始建于1960年,以工科为核心,多学科协调发展。学校拥有3个国家重点学科,工程学等11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工程学前1‰),建有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及多个国家级科研平台。现有教职工3300余人,含6位中国工程院院士,高级职称教师占比65%。在校生2.6万余人,毕业生就业率居市属高校前列。学校与全球50余国高校合作,设立4个国际科研平台。未来将聚焦智能科技、绿色能源等领域,深化“双一流”建设,力争2035年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研究型大学,服务首都“四个中心”战略。(170字)

新北方工业大学 Nor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北方工业大学始建于1946年,是以工科为特色的多科性大学,现由北京市管理,构建了覆盖理学、工学等七大学科的教育体系。校园占地452亩,获评“北京高校十佳美丽校园”等称号,智慧化与生态化建设成效显著。学校形成本硕博全链条培养体系,在校生16878人,就业率稳定在96%,13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点,工程学进入ESI全球前1%。科研聚焦智能交通、节能环保等领域,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8项,建有1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师资队伍中博士占比65.2%,拥有国家级人才14人。学校深度参与首都重大战略,党建成果获教育部示范项目认定,正加快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

新北京协和医学院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
中国医学科学院(1956年)与北京协和医学院(1917年)自1957年实行院校一体化管理,构建了集科研、医疗、教育于一体的国家级医学体系。机构拥有21个直属研究所、6所顶尖专科医院及1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病原体研究、肿瘤疗法、器官移植等领域取得突破,主导完成脊髓灰质炎疫苗研发等重大成果。教育方面首创八年制医学精英培养模式,拥有24名院士及56名杰青组成的顶尖师资。其直属医院集群中,北京协和医院连续12年蝉联全国综合榜首,阜外医院年心血管手术量全球领先。学科建设涵盖7个教育部A类学科,并布局精准医学、AI辅助诊疗等前沿领域。通过34个国际平台及“一带一路”医学联盟深化全球合作,未来将聚焦国家医学创新基地、智能医疗系统建设,全力打造世界一流医学中心,支撑健康中国战略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