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科技大学发展全景
百年传承的工学殿堂
中国近代工业教育的先驱可追溯至1895年北洋西学学堂设立的矿冶学科。1952年,在院系调整浪潮中,天津大学、清华大学等六校矿冶系科共同组建新中国首所钢铁高等学府——北京钢铁工业学院。随着时代发展,历经北京钢铁学院(1960)等重要发展阶段,1988年正式定名北京科技大学,现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
学科建设与科研高地
特色学科集群
在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保持全球领先地位(连续两轮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形成以工科为引领的多学科协同发展格局。拥有:
– 4个世界一流建设学科
– 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含共建)
– 21个一级学科博士点
– 3个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交叉学科创新成效显著,纳米科学与工程、文物科技等新兴领域取得突破,安全科学与工程、人工智能入选北京市高精尖学科。
重大科研平台
作为首个承担国家大科学装置建设的教育部直属高校,建成国家材料服役安全科学中心。牵头组建的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入选国家”2011计划”,在材料基因组、绿色冶金等领域形成特色优势。
人才培养体系
卓越工程师摇篮
构建了本硕博贯通培养体系,全日制在校生规模达2.7万人。特别设立高等工程师学院,与75家行业龙头共建”钢筋铁骨”育人共同体,累计培养31万专业人才,校友中涌现:
– 47位两院院士
– 多位省部级领导
– 央企负责人覆盖90%以上冶金企业
创新实践教育
学生在机器人竞赛、节能减排大赛等赛事中表现突出,MEI团队获评”小平科技创新团队”。2024年”挑战杯”创业竞赛获奖数居全国首位,创新创业教育成果显著。
科研创新实力
技术突破与转化
1978年以来获得185项国家科技奖,近五年20项重大成果获国家级认可。在非晶合金强韧化、战略金属再生技术等方向取得突破,开发的电弧炉复合吹炼技术革新钢铁生产工艺。
学术出版与国际影响
主办《矿物冶金与材料学报》等9本核心期刊,其中英文期刊被SCI、EI收录。与德国亚琛工大、剑桥大学等260余所国际知名院校建立合作,构建全球科研网络。
师资力量与校园生态
精英教师团队
汇聚两院院士领衔的顶尖队伍,师资队伍中:
– 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127人
– 国家杰青18人
– 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01人
智慧校园建设
主校区坐落北京海淀学院路核心区,占地80万㎡的校园内建有:
– 国家材料基因工程高精尖中心
– 冬奥标准体育场馆
– 262万册藏书的智能图书馆
特色体育文化培育出奥运冠军巩立姣等体坛精英,女篮团队创下CUBA全国八强佳绩。
新时代发展定位
近年来,学校积极布局碳中和研究院、生物农业研究院等前沿机构,响应国家战略需求。2022年获得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勉励,明确建设方向:
– 深化产教融合,服务制造强国
– 推进国际人文交流
– 培育具有家国情怀的创新型人才
作为中国工业人才培养的”钢铁摇篮”,北京科技大学正以开拓者姿态,在新时代谱写高等教育的新篇章。
数据统计
数据评估
关于北京科技大学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特别声明
本站普罗塔学途导航提供的北京科技大学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都来源于网络,不保证外部链接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同时,对于该外部链接的指向,不由普罗塔学途导航实际控制,在2025年4月4日 下午10:55收录时,该网页上的内容,都属于合规合法,后期网页的内容如出现违规,可以直接联系网站管理员进行删除,普罗塔学途导航不承担任何责任。
相关导航

北京化工大学创建于1958年,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入选“211工程”和“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学校以理工为基,设有18个院系,全日制在校生超2.5万人,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序列,10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前1‰)。拥有专任教师2700余人,含院士8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59人次,建有4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024年科研经费达13亿元,累计获国家科技奖33项。教学方面获国家级成果奖19项,5个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与63国170所高校开展合作,设立孔子学院及国际联合实验室。学校实施“四大战略”,力争2035年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研究型大学,服务教育强国建设。

新北京建筑大学 Beijing Univers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北京建筑大学立足首都,形成西城、大兴双校区协同发展格局,教学设施总面积49万平方米,拥有国际领先的多功能振动台阵实验系统及119万册实体藏书。学科建设以工为主,建筑学等3学科入选北京市高精尖学科,70%本科专业获省部级一流认证,工程学进入ESI全球前1%。师资团队含院士及国家级人才,建成3级科研平台体系,近五年获16项国家科技奖。深度参与北京大兴机场、冬奥场馆等重大工程,发起"一带一路"建筑类大学国际联盟。毕业生就业率连续15年超95%,培养出李瑞环、马岩松等领军人才。面向2035年,锚定建设高水平特色型大学目标,聚焦智能建造、城市安全等领域创新突破,服务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

新北京林业大学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北京林业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的“双一流”高校,以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为使命,构建了林学、风景园林学为核心的跨学科体系,拥有8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92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在科研创新中取得突破性成果,完成《湿地保护法》立法支撑,绘制世界首张梅花基因组图谱,培育224个植物新品种。年均就业率超94%,培养20余万专业人才,包括16位两院院士。支撑三北防护林等国家生态工程,制定63项行业标准,与40国190所院校建立合作网络,主办国际期刊《Forest Ecosystems》。未来将聚焦教育强国、生态文明创新和雄安智慧生态校区建设,计划2035年建成全球影响力的生态文明教育研究高地。

新北京交通大学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北京交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211工程”和“双一流”建设高校,源于1896年创立的中国首个铁路管理教育机构。学校构建北京主校区、威海国际校区及雄安、黄骅等科研基地组成的“一校多区”创新网络,学科以智能交通为引领,交通运输工程连续6年蝉联世界第一,15个学科进入全球学术前列,8个学科跻身ESI全球前1%。拥有4位两院院士领衔的顶尖师资,建有9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年科研经费超18亿元。推行本研贯通培养模式,詹天佑学院本科深造率达70%,47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深度参与青藏铁路等国家工程,主导成立可持续交通全球大学联盟,覆盖52国273所高校。正加速建设雄安校区,力争2030年建成全球智慧交通创新高地。

新北京理工大学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北京理工大学是中国共产党1940年在延安创办的首所理工院校,现为工信部直属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拥有中关村等三大校区。学校构建"三位一体"育人体系,开设协和医班等特色项目,获13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学生团队多次问鼎国际赛事。作为国防科技创新重镇,年度科研经费超70亿元,连续三年摘得国家科技奖一等奖,深度参与天宫空间站等国家重大工程。学校形成兵器科学等优势学科群,工程学进入ESI全球前万分之一,拥有11个国家重点学科。师资队伍中战略科学家超40人,2024年32人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国际合作覆盖78国,建设中俄合办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锚定2030年建成世界顶尖大学目标,重点攻关智能无人系统、碳中和等前沿领域,持续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Beihang University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是新中国首批航空航天特色高校,1952年由多校航空学科资源整合成立,现为工信部直属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形成"一校三区"办学格局。学校在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领域全球领先,拥有8个"双一流"学科、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学跻身ESI全球前万分之一,累计获15项国家科技一等奖。师资队伍中87%教师拥有博士学位,包含555名国家级人才,创新"四强"培养模式,理工类生源稳居全国前1‰。深度参与C919大飞机、北斗导航等国家重大工程,建成中法工程师学院等国际平台,与200余所国际机构合作。校园文化以"空天报国"为核心,师生满意度达4.5/5,持续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

新清华大学 Tsinghua University
清华大学创建于1911年,历经西南联大时期、工科转型等阶段,已发展为教育部双一流A类高校。学科布局覆盖11大门类,在核能、计算机、环境工程领域国际领先,拥有13个国家重大科技设施及年均80亿元科研经费。推行"三位一体"教育理念,设立苏世民书院培养全球领导者,X-Lab平台孵化出15家估值超百亿的科技企业。QS排名稳居亚洲前三,工程学科全球前十,雇主评价达99.2分。校园融合古典建筑与现代设施,传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精神。深度参与北斗导航、新冠疫苗等国家战略项目,牵头组建智能制造联盟,未来将聚焦量子信息、碳中和等前沿领域攻关,服务"中国制造2025"与一带一路建设。

新北京工商大学 Beij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北京工商大学由原北京商学院、北京轻工业学院等校合并组建,现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北京市属重点高校。学校拥有4大学部、10个学院,7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62个本科专业,其中应用经济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入选北京市"高精尖"学科。建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24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在食品添加剂安全、商贸流通等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技术转化创造经济效益超20亿元。实施"一校两区"布局,良乡主校区扩建工程持续推进。学校以"商科领航、工科突破"为发展战略,深化产教融合,与30余家世界500强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人才,致力于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建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