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化工大学发展概览
办学沿革与定位
北京化工大学始建于1958年,前身为北京化工学院,是新中国为突破化工领域高端人才培养瓶颈而设立的特色高校。作为教育部直属的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该校同时入选“211工程”重点建设序列和“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承担着科技创新与高层次人才培育的双重使命。经过六十余载发展,学校凝练出”宏德博学、化育天工”的治学理念,形成了以理工为根基、多学科协同发展的办学格局。
学科体系与人才培养
学校构建了涵盖本科、硕士、博士及国际学生教育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现有18个教学院系,全日制在校生逾2.5万人,其中本科生1.6万余人,硕博研究生近万人。在学科建设方面,形成了”强工厚理、文理交叉”的特色:
– 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序列
– 10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其中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跻身全球前1‰
– 拥有8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2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覆盖工学、理学、管理学等学科门类
– 66个本科专业中,22个获评国家级一流专业,11个通过国际工程教育认证
师资力量与科研平台
学校汇聚了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专任教师规模超2700人,其中包括:
– 两院院士8人(含外籍院士2人)
– 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59人次,涵盖国家杰青、优青等人才计划
– 国家级教学名师8人,建有2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在科研平台建设方面,拥有:
– 4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 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17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科研实力突出,2024年科研经费突破13亿元,累计获国家科技三大奖33项,在《Nature》《Science》等顶刊发表多篇原创成果。
创新培养与教学成果
学校构建了立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
– 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5个
– 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平台3个
–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试点专业6个
教学改革成效显著,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9项,27门课程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创新实践教育特色鲜明,建有12个国家级校外实践基地,2个团队获全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奖。
国际合作与社会服务
学校与63个国家(地区)的170所高校建立合作关系,重点推进:
– “一带一路”教育合作,在匈牙利、希腊建设孔子学院
– 生物能源国际联合实验室等5个国家级引智基地
– 实施”北化-世界百强高校本硕博精英计划”,开展80余项海外交流项目
在服务国家战略方面,与中石化、国家能源集团等龙头企业共建创新联合体,科技园获评国家大学科技园。校办产业在生物化工、新材料等领域形成产业化优势,技术转移成果显著。
发展愿景
面向新时代,学校深入实施”四大战略”:
1. 育人为先战略:完善”五育并举”培养体系
2. 人才强校战略:打造国际化学术梯队
3. 全球发展战略:深化高水平国际合作
4. 交叉突破战略:推动新兴学科融合发展
致力于建设“育人北化、创新北化、开放北化、幸福北化”,力争到2035年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研究型大学,为教育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贡献智慧力量。
数据统计
数据评估
关于北京化工大学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特别声明
本站普罗塔学途导航提供的北京化工大学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emical Technology都来源于网络,不保证外部链接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同时,对于该外部链接的指向,不由普罗塔学途导航实际控制,在2025年4月4日 下午10:57收录时,该网页上的内容,都属于合规合法,后期网页的内容如出现违规,可以直接联系网站管理员进行删除,普罗塔学途导航不承担任何责任。
相关导航

中国医学科学院(1956年)与北京协和医学院(1917年)自1957年实行院校一体化管理,构建了集科研、医疗、教育于一体的国家级医学体系。机构拥有21个直属研究所、6所顶尖专科医院及1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在病原体研究、肿瘤疗法、器官移植等领域取得突破,主导完成脊髓灰质炎疫苗研发等重大成果。教育方面首创八年制医学精英培养模式,拥有24名院士及56名杰青组成的顶尖师资。其直属医院集群中,北京协和医院连续12年蝉联全国综合榜首,阜外医院年心血管手术量全球领先。学科建设涵盖7个教育部A类学科,并布局精准医学、AI辅助诊疗等前沿领域。通过34个国际平台及“一带一路”医学联盟深化全球合作,未来将聚焦国家医学创新基地、智能医疗系统建设,全力打造世界一流医学中心,支撑健康中国战略实施。

新北京工商大学 Beij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北京工商大学由原北京商学院、北京轻工业学院等校合并组建,现为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北京市属重点高校。学校拥有4大学部、10个学院,7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62个本科专业,其中应用经济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入选北京市"高精尖"学科。建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24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在食品添加剂安全、商贸流通等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技术转化创造经济效益超20亿元。实施"一校两区"布局,良乡主校区扩建工程持续推进。学校以"商科领航、工科突破"为发展战略,深化产教融合,与30余家世界500强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人才,致力于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服务首都"四个中心"建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

新中国农业大学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中国农业大学肇始于1905年京师大学堂农科大学,1995年由北京农业大学与北京农业工程大学合并组建。学校是国家“双一流”A类高校,9个学科入选第二轮“双一流”建设,农业科学稳居ESI全球前万分之一,第四轮学科评估中6个学科获A+(全国第六)。拥有19个博士后流动站、2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师资队伍中高级职称占比超85%,国家级科研平台达5个。科研成果丰硕,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30篇论文发表于《Nature》《Science》,牵头95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构建全球合作网络,发起“世界顶尖涉农大学联盟”,设立“一带一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年培养毕业生逾7000人,累计输送13万名农业领军人才,以“解民生之多艰”为使命,全力建设农业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服务乡村振兴与粮食安全战略。

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Beihang University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是新中国首批航空航天特色高校,1952年由多校航空学科资源整合成立,现为工信部直属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形成"一校三区"办学格局。学校在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领域全球领先,拥有8个"双一流"学科、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学跻身ESI全球前万分之一,累计获15项国家科技一等奖。师资队伍中87%教师拥有博士学位,包含555名国家级人才,创新"四强"培养模式,理工类生源稳居全国前1‰。深度参与C919大飞机、北斗导航等国家重大工程,建成中法工程师学院等国际平台,与200余所国际机构合作。校园文化以"空天报国"为核心,师生满意度达4.5/5,持续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

新北京理工大学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北京理工大学是中国共产党1940年在延安创办的首所理工院校,现为工信部直属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拥有中关村等三大校区。学校构建"三位一体"育人体系,开设协和医班等特色项目,获13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学生团队多次问鼎国际赛事。作为国防科技创新重镇,年度科研经费超70亿元,连续三年摘得国家科技奖一等奖,深度参与天宫空间站等国家重大工程。学校形成兵器科学等优势学科群,工程学进入ESI全球前万分之一,拥有11个国家重点学科。师资队伍中战略科学家超40人,2024年32人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国际合作覆盖78国,建设中俄合办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锚定2030年建成世界顶尖大学目标,重点攻关智能无人系统、碳中和等前沿领域,持续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新北京工业大学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北京工业大学是北京市属“双一流”高校,始建于1960年,以工科为核心,多学科协调发展。学校拥有3个国家重点学科,工程学等11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工程学前1‰),建有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及多个国家级科研平台。现有教职工3300余人,含6位中国工程院院士,高级职称教师占比65%。在校生2.6万余人,毕业生就业率居市属高校前列。学校与全球50余国高校合作,设立4个国际科研平台。未来将聚焦智能科技、绿色能源等领域,深化“双一流”建设,力争2035年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研究型大学,服务首都“四个中心”战略。(170字)

新北京印刷学院 Beijing Institute of Graphic Communication
北京印刷学院创建于1958年,是北京市与国家新闻出版署共建高校,2024年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形成本硕博全链条培养体系。学校聚焦出版传媒全产业链,设有出版与传播、印刷与包装、设计与艺术三大特色学科群,拥有8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和国内首个出版学博士点。依托14个省部级科研平台,主导制定印刷领域首个国际标准,研发智能包装等关键技术,服务北京冬奥会等国家重大需求。师资含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2人,实施"出版+"复合型培养模式,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超95%。作为"一带一路"人才培养基地,与30余国开展合作,建有中国印刷博物馆,规划建设智能印刷技术攻关与数字内容创意研究院,持续助力文化强国建设。

新北京交通大学 Beijing Jiaotong University
北京交通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211工程”和“双一流”建设高校,源于1896年创立的中国首个铁路管理教育机构。学校构建北京主校区、威海国际校区及雄安、黄骅等科研基地组成的“一校多区”创新网络,学科以智能交通为引领,交通运输工程连续6年蝉联世界第一,15个学科进入全球学术前列,8个学科跻身ESI全球前1%。拥有4位两院院士领衔的顶尖师资,建有9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年科研经费超18亿元。推行本研贯通培养模式,詹天佑学院本科深造率达70%,47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深度参与青藏铁路等国家工程,主导成立可持续交通全球大学联盟,覆盖52国273所高校。正加速建设雄安校区,力争2030年建成全球智慧交通创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