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印刷学院发展概况
历史沿革与办学定位
北京印刷学院作为国内首个专注于出版印刷领域的高等教育机构,其历史可追溯至1958年文化部创立的文化学院。历经1961年院系调整与1978年重组升级,2000年正式划归北京市管辖,现为北京市人民政府与国家新闻出版署共建高校。2024年实现办学层次重大突破,获批成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形成本硕博全链条人才培养体系。
学科体系与专业特色
该校构建了以出版传媒全产业链为核心的特色学科群,聚焦三大优势领域:
– 出版与传播:涵盖编辑出版、数字出版等新兴方向
– 印刷与包装:突出绿色材料与智能装备技术创新
– 设计与艺术:强化数字媒体与创意设计的跨界融合
在专业建设方面,拥有8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其中编辑出版学、印刷工程等专业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研究生教育设有1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设计学与新闻传播学入选北京市高精尖学科。2024年新增的出版学博士点,填补了国内该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空白。
科研创新与社会服务
依托14个省部级重点科研平台,学院在多个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 主导制定首个印刷领域国际标准
– 研发环保油墨、智能包装等关键技术
– 连续发布《中国印刷业发展报告》等智库成果
– 建设”一院三园”创新综合体(科技园/文创园/双创园)
特别是在服务国家战略方面,参与完成北京冬奥会等重大活动的文创设计,推出《北京市出版物印刷升级指南》等政策研究成果,助推行业数字化转型。
师资力量与人才培养
学院实施”行业领军人才引育计划”,教师队伍包含:
–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2人
– 国家级教学名师3人
– 北京市科技新星与拔尖人才28人
– 行业特聘教授百余人
创新推出”出版+”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建有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2个,校外实践基地35个。在校生规模近万人,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保持95%以上,为行业输送了70%以上的技术管理骨干。
国际合作与文化交流
作为北京市首批”一带一路”人才培养基地,已与30余国建立教育合作:
– 年均培养国际学生300余名
– 设立中俄印刷技术联合实验室
– 发起成立亚洲数字出版教育联盟
中国印刷博物馆与中宣部版本图书馆常设校內,成为传播中华印刷文明的重要窗口。
未来发展规划
锚定建设”中国特色国际知名出版大学”目标,重点推进:
1. 出版学博士点内涵建设
2. 智能印刷关键技术攻关
3. 数字内容创意产业研究院
4. 京津冀出版融合创新中心
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力争在数字出版标准制定、印刷电子材料研发等领域形成新的突破,持续为文化强国建设贡献智慧力量。
注:校园建设获评4.3/5综合满意度,在专业实践平台、行业资源对接等方面广受学生好评。
数据统计
数据评估
关于北京印刷学院 Beijing Institute of Graphic Communication特别声明
本站普罗塔教育导航提供的北京印刷学院 Beijing Institute of Graphic Communication都来源于网络,不保证外部链接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同时,对于该外部链接的指向,不由普罗塔教育导航实际控制,在2025年4月4日 下午11:01收录时,该网页上的内容,都属于合规合法,后期网页的内容如出现违规,可以直接联系网站管理员进行删除,普罗塔教育导航不承担任何责任。
相关导航

北京化工大学创建于1958年,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入选“211工程”和“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学校以理工为基,设有18个院系,全日制在校生超2.5万人,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序列,10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前1‰)。拥有专任教师2700余人,含院士8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59人次,建有4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024年科研经费达13亿元,累计获国家科技奖33项。教学方面获国家级成果奖19项,5个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与63国170所高校开展合作,设立孔子学院及国际联合实验室。学校实施“四大战略”,力争2035年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研究型大学,服务教育强国建设。

新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Beiji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BISU)始建于1964年,由周恩来总理倡议设立,是教育部、北京市与文旅部共建的外语类特色高校。学校以外国语言文学为核心,开设30余个语种,阿拉伯语、日语等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并依托“外语+旅游”模式打造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等全国十强学科。与40余国200多所高校合作,推出双学位项目、国际组织实习计划及多语种实验班。承担北京奥运会、冬奥会等重大活动语言服务,发布“一带一路”智库研究成果。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十年超95%,未来将建设通州新校区,力争2035年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水平外国语大学。(数据截至2023年)

新北京物资学院 Beijing Wuzi University
北京物资学院成立于1980年,是中国最早以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为特色的高校,2010年成为北京市与商务部共建高校。学校以物流管理与工程为核心,构建经济学、管理学等多学科体系,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等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拥有国家级物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12个校企联合实验室。师资团队包括2名长江学者及15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推行“3+1”校企培养模式,学生多次获国际赛事金奖。与30余所国际高校合作开展双学位项目,发起“一带一路”物流院校联盟。校园建成智能物流实训基地,图书馆物流文献馆藏量全国领先。深度参与京津冀物流规划,助力乡村振兴,校友企业年产值超千亿元。未来将建设智慧供应链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新增人工智能物流等交叉学科,致力打造世界一流物流特色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中央民族大学是国家民委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中国唯一入选“双一流”的民族类高校,1951年建校于北京,以服务民族团结、培养少数民族人才为使命。学校以民族学为核心构建多学科体系,拥有18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及多个重点科研平台,在民族政策研究、非遗保护等领域成果显著。校园汇聚56个民族师生,少数民族学生占比超60%,建有民族博物馆,常态化举办民族文化节。与全球207所高校合作,开展“一带一路”民族研究等国际项目。作为国家智库,年均提交政策报告200余份,参与重大立法,助力乡村振兴。未来将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实施“石榴籽计划”,打造民族研究高地,服务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清华大学 Tsinghua University
清华大学创建于1911年,历经西南联大时期、工科转型等阶段,已发展为教育部双一流A类高校。学科布局覆盖11大门类,在核能、计算机、环境工程领域国际领先,拥有13个国家重大科技设施及年均80亿元科研经费。推行"三位一体"教育理念,设立苏世民书院培养全球领导者,X-Lab平台孵化出15家估值超百亿的科技企业。QS排名稳居亚洲前三,工程学科全球前十,雇主评价达99.2分。校园融合古典建筑与现代设施,传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精神。深度参与北斗导航、新冠疫苗等国家战略项目,牵头组建智能制造联盟,未来将聚焦量子信息、碳中和等前沿领域攻关,服务"中国制造2025"与一带一路建设。

北京林业大学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北京林业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的“双一流”高校,以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为使命,构建了林学、风景园林学为核心的跨学科体系,拥有8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92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在科研创新中取得突破性成果,完成《湿地保护法》立法支撑,绘制世界首张梅花基因组图谱,培育224个植物新品种。年均就业率超94%,培养20余万专业人才,包括16位两院院士。支撑三北防护林等国家生态工程,制定63项行业标准,与40国190所院校建立合作网络,主办国际期刊《Forest Ecosystems》。未来将聚焦教育强国、生态文明创新和雄安智慧生态校区建设,计划2035年建成全球影响力的生态文明教育研究高地。

新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Capital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创建于1956年,由北京经济学院与北京财贸干部学校合并而成,是北京市属重点大学,以经济管理学科为核心,形成多学科协同发展体系。学校拥有7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1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等学科位列全国前10%,并设有中国经济发展研究院等特色平台。师资力量雄厚,65%教师为教授或副教授,30余人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国际化办学成效显著,与40多国200余所高校合作,推出“3+1+1”本硕连读等特色项目。校园注重实践与创新,学生实习覆盖率达95%,在“挑战杯”等赛事中屡获佳绩。学校深度服务国家战略,连续十年发布《京津冀发展蓝皮书》,未来将聚焦数字财经学科群与“一带一路”教育合作,打造财经领域高水平研究型大学。(170字)

新北京外国语大学 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北京外国语大学是中国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创立于1941年,以培养国际化人才为使命,被誉为“外交官摇篮”。学校开设101种外语专业,覆盖所有与中国建交国家的官方语言,是全球唯一覆盖联合国全官方语言的高校。推行“外语+专业”复合培养模式,设立国际商学院、高级翻译学院等,其会议口译专业获国际权威认证。与全球160国500余所高校合作,海外承办24所孔子学院,居全国之首。牵头“一带一路”人才培养项目,为沿线国家输送超1.2万人才。毕业生就业率超98%,校友中驻外大使占比30%,崔天凯、莫言等为知名代表。未来将聚焦数字人文、国际传播等领域,建设世界一流外国语大学,助力国家战略与全球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