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发展概况
历史沿革与定位
创办于新世纪之初的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是贵州省首所实现本科层次办学的地方性高等学府。其历史根基可追溯至1952年创建的教育机构,2000年3月正式获得教育部批准转型为本科院校。作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重要标杆,学校在2014年跻身全国应用技术大学联盟成员,并于2017年以”高水平、有特色”的评估结论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
地理环境与校园建设
校址坐落于联合国人居环境范例城市——都匀市,地处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核心区域。校园规划占地面积达90.13万平方米,建筑总面积45.52万平方米,形成”一校两区”的空间格局。东倚莲花山生态景区,南濒剑江水域,西接贵新高等级公路与黔桂铁路动脉,北望斗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构成”四围翠色,一水穿城”的独特生态校园。
办学体系与特色发展
秉持”师范为基、民族为魂、区域为本、应用为要”的办学理念,构建了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
– 教育层次:涵盖硕士研究生、普通本科、少数民族预科及国际留学生教育
– 学科架构:10大学科门类统筹发展,开设51个本科专业
– 特色方向:重点建设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山地特色农业、基础教育创新三大研究领域
在教师教育领域,2011年获批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现设有学科教学(语文)、小学教育等10个培养方向,形成覆盖基础教育全学段的师资培养体系。
师资力量与科研平台
教职工队伍规模达955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占比57.5%,拥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5人,省级教学名师4人。科研创新体系包含:
– 省级院士工作站(2013年设立)
– 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研究中心
– 喀斯特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
– 少数民族传统技艺传承基地
近五年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27项,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6项,在民族语言保护、植物抗逆基因研究等领域形成显著优势。
人才培养成效
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3万余人,构建了”课堂+竞赛+实践”三维育人模式:
1. 学科竞赛:近三年获国际赛事银奖1项,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等国家级奖项278项
2. 双创教育:建成省级众创空间,孵化学生创业项目43个
3. 就业质量:本科就业率连续8年超95%,师范生入编率居全省前列
4. 民族教育:每年为武陵山片区培养少数民族人才800余名
毕业生中涌现出全国模范教师、非遗传承人等杰出代表,用人单位满意度调查达91.6%。
社会服务与对外交流
作为教育部”国培计划”示范性项目院校,累计培训基层教师1.2万人次。国际交流网络覆盖东南亚7国,与越南太原大学共建”汉语文化推广中心”。校企合作方面,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共建ICT学院,与茅台集团合作开展酿酒微生物研究。
发展愿景
面向”十四五”,学校确立建设区域性高水平民族师范大学的战略目标,重点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和”数字校园升级工程”。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强化民族教育特色,力争在2030年前建成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注:文中数据统计截至2023年6月)
数据统计
数据评估
关于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Qiannan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特别声明
本站普罗塔学途导航提供的黔南民族师范学院 Qiannan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都来源于网络,不保证外部链接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同时,对于该外部链接的指向,不由普罗塔学途导航实际控制,在2025年4月4日 下午11:09收录时,该网页上的内容,都属于合规合法,后期网页的内容如出现违规,可以直接联系网站管理员进行删除,普罗塔学途导航不承担任何责任。
相关导航

北京农学院始建于1956年,历经多次升级转型,现已成为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研究生教育为突破的都市农林特色高校。学校拥有1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和7个专业学位类别,园艺学、兽医学等学科入选北京高精尖学科及博士点培育项目,构建全产业链学科集群。师资队伍中高级职称占比62%,拥有国家级人才13人次,建有26个国家级与省部级科研平台,年均科研经费超亿元,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等成果百余项。学校深度服务首都发展,科技小院入选国家支持项目,乡村振兴案例两次获联合国全球减贫最佳实践,毕业生基层就业率达73%。未来将聚焦农业人工智能、生物育种等新兴领域,实施五大战略工程,建设高水平都市农林大学,助力首都高质量发展。

新北京印刷学院 Beijing Institute of Graphic Communication
北京印刷学院创建于1958年,是北京市与国家新闻出版署共建高校,2024年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形成本硕博全链条培养体系。学校聚焦出版传媒全产业链,设有出版与传播、印刷与包装、设计与艺术三大特色学科群,拥有8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和国内首个出版学博士点。依托14个省部级科研平台,主导制定印刷领域首个国际标准,研发智能包装等关键技术,服务北京冬奥会等国家重大需求。师资含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2人,实施"出版+"复合型培养模式,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五年超95%。作为"一带一路"人才培养基地,与30余国开展合作,建有中国印刷博物馆,规划建设智能印刷技术攻关与数字内容创意研究院,持续助力文化强国建设。

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Beihang University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是新中国首批航空航天特色高校,1952年由多校航空学科资源整合成立,现为工信部直属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形成"一校三区"办学格局。学校在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领域全球领先,拥有8个"双一流"学科、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学跻身ESI全球前万分之一,累计获15项国家科技一等奖。师资队伍中87%教师拥有博士学位,包含555名国家级人才,创新"四强"培养模式,理工类生源稳居全国前1‰。深度参与C919大飞机、北斗导航等国家重大工程,建成中法工程师学院等国际平台,与200余所国际机构合作。校园文化以"空天报国"为核心,师生满意度达4.5/5,持续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

新北京服装学院 Beijing Institute of Fashion Technology
北京服装学院创建于1959年,历经两次更名后于2019年转型为艺术院校,现为北京市高水平特色型大学。学校构建"艺工双擎"学科体系,设计学稳居全国前7%,拥有14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首创"工作室+项目制"教学模式,孵化多个国际设计师品牌。依托12个国家级科研平台,研发冬奥竞技服助力斩获12金,获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在智能纤维、文物修复等领域成果显著。深度参与航天装备、国庆庆典等国家工程,制定3项国际标准,QS艺术设计学科中国内地第8。未来聚焦智能服装、生物基材料产业化,计划建成国家级时尚产业创新中心,引领全球时尚创新链。

新北京电子科技学院 Beijing Institute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
北京电子科技学院直属于中共中央办公厅,是我国密码保密与信息安全领域人才培养的核心基地,前身始于1947年,历经多次调整后于1993年定名。学院以“忠诚、笃学、严谨、守纪”为校训,构建本硕博贯通培养体系,拥有网络空间安全博士点及4个特色教学系部,聚焦量子密码、5G安全等前沿方向。师资队伍中87.9%具博士硕士学位,主导研发SM9算法等国家级成果。毕业生62%进入党政机要部门,校友涵盖30余位省部级干部及百余名五一奖章获得者。学院与日内瓦大学等共建实验室,2022年主办亚太密码学年会,正朝着建设世界一流密码学科的目标迈进,持续为国家网络安全输送政治过硬的专业人才。

新北京科技大学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北京科技大学肇始于1895年北洋西学学堂矿冶学科,1952年由六校矿冶系科组建为新中国首所钢铁高等学府,1988年更现名。学校以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等4个世界一流学科为引领,建成7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及材料服役安全大科学装置,获国家科技奖185项,在电弧炉复合吹炼等关键技术实现突破。作为"钢铁摇篮",培养31万人才,校友涵盖47位院士及冶金行业90%央企负责人。现有两院院士领衔的师资团队,127人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新时代聚焦碳中和、生物农业等前沿领域,深化产教融合与国际合作,致力培育创新型人才,服务制造强国战略。

新北京建筑大学 Beijing University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北京建筑大学立足首都,形成西城、大兴双校区协同发展格局,教学设施总面积49万平方米,拥有国际领先的多功能振动台阵实验系统及119万册实体藏书。学科建设以工为主,建筑学等3学科入选北京市高精尖学科,70%本科专业获省部级一流认证,工程学进入ESI全球前1%。师资团队含院士及国家级人才,建成3级科研平台体系,近五年获16项国家科技奖。深度参与北京大兴机场、冬奥场馆等重大工程,发起"一带一路"建筑类大学国际联盟。毕业生就业率连续15年超95%,培养出李瑞环、马岩松等领军人才。面向2035年,锚定建设高水平特色型大学目标,聚焦智能建造、城市安全等领域创新突破,服务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

新北京邮电大学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北京邮电大学创建于1955年,是新中国首所邮电高等学府,现为教育部与工信部共建的"双一流"高校。学校以信息科技为特色,拥有信息与通信工程(A+)、计算机科学与技术(A)等优势学科,建有3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11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在6G通信、星地协同计算等领域形成突破。创新构建"元班"拔尖人才与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毕业生年均深造率超65%,近五年为信息通信业输送2.3万人才。师资队伍中98%教师具博士硕士学位,国家级人才达56人。深度参与全球200余所高校合作,主导亚太电信组织实验室。规划2035年实现50项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建设世界一流信息科技研究型大学,支撑网络强国战略实施。